並肩同行 - 樂施之友 - 你的參與 - 樂施會
跳往主要內容
開始主要內容

捐助者和義工攝影師分享他們參與樂施會海外考察的見聞,與貧困社區民眾的交流,見證貧窮人艱苦但堅毅的生活態度。

 

助人自助 共建無窮世界

單次捐款 每月捐款

 

黑與白、光與暗之間,自有彩色繽紛 — 高仲明

36

高仲明難忘遊牧民族婦女如刀削般堅毅的面孔,她們似在無言訴說生活的滄桑。

 

36

一片綠油油的木薯田,為貧農帶來脫貧希望。參與木薯種植的農民,頂著烈日,辛勤耕種,展現生命的韌力。

 

我曾隨同樂施會,首次走進東非國家坦桑尼亞,走入難民與尋常百姓家。一如往常,我用影像記錄他們的生活。快門咔咔按下一刻,影像化成語言,一幀幀照片,一個個故事,一聲聲引發行動的人道呼喚,無聲的吶喊,衝擊心坎。

 

很多年前,我還是個年輕小伙子,抱著浪漫的心態投身攝影記者行業。彈指揮間,十八年過去,相機仍是我的最佳拍檔,但鏡頭下的現實世界,很多時並不浪漫。芸芸眾生,肩挑手提,生活寫在臉上——有思想有感情有悲傷有愛有尊嚴。天地遼闊,生命,不完美,但動人,更有無限可能。

 

出發往坦桑尼亞前,我已構思了「三合一」的藝術手法──將照片左右延伸,拉闊視野,延伸了你我對坦桑尼亞的想像。

攝影是我唯一的語言。我希望繼續透過攝影,以影像關懷世界,幫助更多社會弱勢發聲。

 

回到頁首

用光影捕捉自強不息 — 梁舜堯 

767

這幀梁舜堯為樂施會拍攝的照片,被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》編輯選為「每日12精選圖片」之一。

7878

梁舜堯鏡頭下的青藏高原,生存條件雖然艱難,但牧民自強不息。

 

來自澳門的梁舜堯,早年以義工攝影師身份,隨同樂施會到青海玉樹的偏遠地區探訪。

 

青藏高原是世界其中生存環境最艱難的地區,而樂施會在當地推行的生計及衞生項目,又主要集中在最貧困、偏遠、平均海拔4,500米或以上的牧區,舜堯初上高原,已深深感受一口氧氣何等珍貴。他回憶說︰「步行10米就好像跑完400米。這裡生活的牧民太強了,尤其是婦女,她們承擔的家庭責任和工作比男性多,每天起得最早,睡得最晚,她們的堅毅和刻苦,令我敬佩﹗

 

舜堯愛好攝影,能夠運用專長支持樂施會的扶貧工作,他覺得很有意義︰「希望能用影像說故事,出一分力幫助有需要的社群。」

舜堯說此行印象最深刻的,是看到樂施會項目並不是單純給予牧民物質上的幫助,而是提供機會和工具讓他們自力更生。他解釋︰「例如支持牧民養牛,一隻傳一隻,做到每個貧困戶都能受益,慢慢朝可持續發展的路邁進,我非常認同這種長遠的脫貧方法。」

 

回到頁首

探訪甘肅的流動兒童 — 張玉清

79879

張玉清探訪蘭州市的流動兒童,和孩子們打成一片。


做了樂施會捐款者多年,
2019年,我第一次參加了考察團,因為我想親身了解樂施會的項目如何推行及其成效。短短幾六天的行程,我們先後探訪了天水市崔楊村及蘭州市的流動兒童。

 

崔楊村因水源不足收成少,年青村民都往城鎮謀生,村中由老人和兒童留守。樂施會和當地合作夥伴支持村民種植花椒改善生計,又修建村史館和澡堂等。其後,項目會支持村民發展生態旅遊,利用村莊週邊自然景色吸引遊客,增加收入。雖然尚未見成效,從村民眼中流露的謝意,相信項目已帶給他們希望。

 

在蘭州市,我們走訪了流動兒童家庭,少數族裔從農村移居城市,企盼賺錢改善生活,可惜礙於教育水平,只能從事粗活兒,收入亦只能糊口。

 

我們家訪一戶單親家庭的流動兒童丁浩,其母因抵不住貧困而於他六個月大時離開,父為建築工人,住宿施工地點,間中回家探望也只是留餐不留宿。丁浩由祖父母照顧,雖家貧但一家人努力生活。唯祖父與孫子溝通出現問題,幸得樂施會夥伴機構介入,關係得以改善,丁浩亦積極參與機構的活動,人也開朗很多。

 

整個考察旅程中,我深深體會世事無完美,世界太大,需要幫助的人太多,只能盡己所能,幫得一個得一個。樂施會職員的堅毅精神與熱誠,是令各項目得以推行的主要因素。短短六日,能看的有限,但我深信樂施會潛能無限,能持續幫助有需要的人,實踐助人自助的理念。

 

回到頁首

埃塞俄比亞印象大不同 — 梁鈞惠

4646

梁鈞惠(右一)與埃塞俄比亞的村民會面,交流。


在踏足埃塞俄比亞之前,非洲給我的印象仍然是三十多年前大饑荒的畫面,但當自己親身探訪後,
我對埃塞俄比亞的印象不但改變了,還有很大的反思。

我們探訪的村落,主要分佈在埃塞俄比亞東部索馬里地區兩個貧困偏遠的地區。我們要乘坐內陸機前往當地。在內陸機上俯瞰,沒有雲層的阻隔,我們清晰地看見一大片荒蕪、龜裂的大地和乾涸的河床。在一個多小時的機程裡,這些畫面不斷重複,令我非常震撼。親眼目睹,原來比起平日只在書本或電視上看見的,深刻百倍。

 

很多人認為,扶貧發展及人道救援機構都是將物資直接發給受助村民,讓他們得到即時援助,解燃眉之急。在今次探訪村民的過程中,我了解到樂施會不是直接的施予者,而是根據當地村民的需要和情況,決定如何提供支援。樂施會強調提升村民的能力和信心,所以培訓是項目中不可缺少的環節。他們又會定期監察項目,確保順利推行。從多個探訪中可見,樂施會主要培訓女性,指導她們改善奶類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以提高收入,同時靠婦女在家庭或社區,協助推廣公共衞生常識,藉以提高她們的家庭地位,以及社區參與意識。

 

雖然非洲缺水及乾旱問題仍然非常嚴重,但是當地人不會經常抱怨,而是抱著樂觀和勇於面對不同逆境的精神去克服困難。我希望藉著今次的分享,能夠向更多人傳遞節約用水的信息,同時希望,如果大家有能力,千萬不要忽略非洲地區仍然有無數人,每天為了取得清潔食水及糧食,努力奮鬥。

 

回到頁首


訂閱樂施會電子通訊

立即訂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