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候變化令貧窮人陷入饑餓
氣候變化令貧窮人的生活雪上加霜。全球不斷升溫,極端天氣愈見頻繁,導致農作物被摧毀、失收,貧困地區的農民更是首當其衝,生計因而受到沉重的打撃。
氣候變化亦會引發饑餓問題。現時每天餓著肚皮入睡的8億人,八成是生產糧食的小農戶、漁民、牧民和無地僱農。許多國家尚未準備好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下的糧食危機,尤以最貧窮、食物安全最缺乏保障的國家的準備最不充分。
然而,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的生活消費碳排放量,遠低於發達國家人口。現時全球最富裕的1%人口人均碳排放量是最貧困的10%的175倍。換句話說,須對氣候變化負上較小責任的貧窮人,卻要承受最大的惡果。這是極不公義的事。
因此,發達國家或製造大量碳排放的國家,除了減排,亦有責任提供資金,支援發展中國家及受影響地區,採取可行的適應措施及規劃,緩減氣候變化的影響,令貧窮人不至於陷入更惡劣的處境。
全球行動:減排與適應
要扭轉氣候變化對貧窮國家和社群的影響,我們要「減排」和「適應」措施雙管齊下。
協助貧國減低威脅
遏止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刻不容緩!就算全世界即時停止消耗能源,過去累積的溫室氣體以及其負面影響亦會揮之不散。
因此,貧困社區採取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需要至為迫切。所謂適應,就是改變耕作模式和謀生方法,以減低反常天氣的禍害:
- 在南非,農民種植更快有收成的農作物
- 在孟加拉,常有水患的社區設立水上苗圃
- 在越南和菲律賓,人們在岸種植紅樹林,以作為抵禦風浪的緩衝區
- 在中國乾旱地區,農民改種抗旱的作物
倡議氣候公義
1992年,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(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,簡稱UNFCCC)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首屆政府首腦級會議,顯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踏出的第一步,並於1995年起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(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,簡稱COP),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。
樂施會於2007年在峇里島舉行的氣候會議上,首先提出對抗氣候貧窮的倡議。自此,一直關注氣候變化與貧窮,以及氣候公義等議題。
樂施會的回應
- 樂施會認為中美確認巴黎協定是後巴黎時代氣候行動里程碑
- 樂施會:減排不力將令發展中國家額外承擔數千億美元經濟損失 全球升溫攝氏3度 應對氣候變化開支將比升溫2度大幅飆升
- 全球最富裕一成人口佔整體碳排放量一半 最貧困的35億人僅佔一成
- 《巴黎協定》簽署 全球最貧困人群期待國際社會下一步行動
相關報告
相關消息
在2015年,全球氣溫持續上升,形成更強的厄爾尼諾現象,導致多國旱災及歉收,令貧窮人更形弱勢,數以千萬人面臨缺水缺糧,急需人道援助,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亞……了解更多
Open Wechat